症状
与短促冲击有声的呃逆不同。饱食之后,偶有嗳气,无其他兼症,不属病态,多可自愈。临床根据嗳
嗳气
声和气味的不同,以辨证之虚实。嗳气酸腐,兼脘腹胀满者,多为宿食停滞,属实证。
嗳声频作而响亮,嗳气后脘腹胀减,嗳气发作因情志变化而增减者,多为
肝气犯胃,属实证。
嗳气低沉断续,无酸腐气味,兼见
纳呆食少者,多为胃虚
气逆,常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体虚之人,属虚证。
嗳气频作,无酸腐气味,兼见脘痛者,多为寒邪客胃,属寒证。
尤其是
反流性食管炎、
慢性胃炎、
消化性溃疡和功能性消化不良,多伴有嗳气症状。
病因
1,饮食不节,恣食生冷水果或粘滑难消化等物,致使损伤脾胃,其物滞于中宫,宿食不化故为嗳气。《病源论》曰;“谷不消,则胀满而气逆,所以好噫而吞酸。”
《伤寒论》
2,外感风寒,寒气客于胃,可致嗳气。如
《伤寒论》曰;“伤寒发汗。若吐,若下解后,心下痞鞭,噫气不除”
3,忧愁思虑过度,因伤脾胃;或暴怒伤肝,肝气乘胃皆可致嗳气。
4,病后或年迈脾胃虚弱,胃虚气逆,可致嗳气。
发病机理
嗳气之病机,主要是脾胃不和,胃气上逆所致。胃为水谷之海,无物不受,若因饮食不调,起居不时,致
脾胃阴阳不和,脾之清阳不升,胃之浊阴不降,或胃中生痰生火,或脾胃虚衰,致使胃气上逆而为嗳气
中医辩证
1,寒性
柴胡疏肝散
{病因}饮食不节,过食生冷。
{病机}脾胃属土,位居中州,主受纳水谷并运化精微。若脾胃阳虚,寒气客于胃,则纳化失职,其气厥逆从下而上,出于口而为嗳气。
{病状}呕吐泄泻,脘腹疼痛,畏寒不渴,宿食不化,嗳气频频,喜唾涎沫,舌淡苔白,脉象沉迟。
{诊断要点}呕吐脘痛,畏寒不渴,宿食嗳气,脉象沉迟。
{治则}温胃散寒。
{方要}
理中汤,姜枣丸。
2,热性
{病因}饮食不节,过食辛热。
{病机}过饮则脾湿,过食辛热油腻之物则生痰,痰火客于胃府,痰随火而升降,火引痰而横行,致使脾胃之阴阳升降失调,而为嗳气。
{病状}面赤而热,胸隔膨闷,口干唇燥,渴不欲饮,咳吐热痰,时嗳热臭,舌苔黄腻,脉象滑数。
{诊断要点}面赤热热,渴不欲饮,嗳气热臭,脉象滑数。
{治则}清气化痰。
{方药}
清气化痰丸,嗳气方。
旋覆花
3,虚性
旋覆花
{病因}饮食不节。
{病机}脾胃虚弱,运化失司,因致痰浊内阻,胃气上逆,所以嗳气不除。
{病状}面黄肌瘦,心下痞硬,饮食不化,时时嗳气,大便秘结。舌苔浊腻,脉象弦虚。
{诊断要点}面黄肌瘦,饮食不节,时时嗳气,脉象弦虚。
{治则}补中降逆。
{方药}旋覆代赭汤。{
旋覆花三钱,
代赭石三钱,
人参二钱,
半夏三钱,
甘草一钱,
生姜一钱,
大枣四枚。}
4,实性
{病因}饮食不节。
{病机}伤于饮食,损及脾胃,宿食不化,食积壅滞,阻塞气机,胃气上逆,逐为嗳气。
{病状}胸脘痞满,腹胀而痛,宿食不下,嗳气吞酸,呕吐泄泻,不欲饮食,舌苔黄腻,脉象弦滑。
{诊断要点}脘腹胀痛,嗳腐吞酸,呕泻畏食,脉象弦滑。
{治则}和胃消食。
{方药}保和丸。
嗳气方;
南星二钱,半夏三钱,
石膏五钱,
香附三钱,共为丸或做汤服。
病理
嗳气的中医分类
嗳气在中医一般分为以下三种情况:
嗳气
A.食滞停胃嗳气:嗳气伴有(不消化的)酸腐臭味,嗳声闷浊或恶心,嗳气不连续发作,胸脘痞闷,不思饮食,大便有(不消化的)酸腐臭味或便秘,
舌苔厚腻,脉象滑实。治疗可用枳实导滞丸或保和丸。中医饮食疗法:请浏览
食积食滞证的饮食治疗。
B.肝气犯胃嗳气:嗳气频繁,嗳声响亮,胸闷不舒,胁肋隐痛,舌苔薄白,
脉弦。治疗可用
柴胡疏肝散、气滞
胃痛颗粒、疏肝健胃丸。中医饮食疗法:请浏览气滞症的饮食治疗。
C.脾胃虚弱嗳气:嗳气断续,嗳声低弱,呕泛清水,不思饮食,面色晄白或萎黄,
舌质淡苔薄白,脉虚弱。治疗可用人参健脾丸。中医饮食疗法:请浏览脾虚证的饮食治疗。
可能引起嗳气的疾病
急慢性胃肠道炎症、胃扩张、吸收不良综合征、
幽门梗阻、肠梗阻、消化不良、肝炎、肝硬化、
胆囊炎、
胆结石、胰腺炎、肝癌、肠系膜血栓、腹膜炎、哮喘、低钾血症、结缔组织病、粘液性水肿等。
1.伴有嗳气、返酸、上腹部不适、腹泻——首诊消化内科;
2.伴全腹疼痛、进行性加重、腹肌紧张、拒按、呕吐——急诊普外科;
3.伴明显腹部包块、
纳差、消瘦——首诊肿瘤外科或普外科;
4.伴
口苦、食欲不振、心悸、软弱无力、抽搐——首诊普外科;
5.伴厌食油腻、疲乏——首诊消化内科、肝病专科。
临床诊断
1.血尿便常规检查;
2.胃液分析;
3.胆汁检查;
4.血生化检查;
5.腹部影像学检查(X线、B超、CT);
6.内窥镜检查等。
相关资料
见《丹溪心法·嗳气》
指气从胃中上逆。胃出而作声,多见于饱食之后。
《伤寒指掌》
《伤寒指掌》卷三引邵仙根谓:“嗳气者,因气抑遏不宣,上逆作声而嗳气,每有饱食之后而作者,可知其因于胃气郁滞也。”嗳声沉而长,常兼有脘腹饱胀感。多因中虚、胃气不和,或挟气、火、痰、食,致使清气下陷,浊气上泛而嗳气;亦可因肺气不降所致。
宜和胃降逆为大法。
胃虚,用旋复代赭汤;脾胃虚寒,理阴煎;胃虚气滞,十味保和汤;胃有宿食,保和丸、曲术丸;胃寒、饮食不易消化,养中煎、理中丸;胃虚挟痰,用和胃二陈煎,胃有痰火,星夏栀子汤;如属肺气不降者,用苏子降气汤。方隅认为:嗳气“治法俱宜开郁行气而兼清痰降火之剂,如二陈汤加朴、附、山楂、炒连治之可也。”(见《医林绳墨》卷二)。嗳气与噫气不同,嗳气多属实;噫气多属虚。